元禎兄你好,我是孟翰,遙想前年還共同在修「生產管理」,英姿煥發、俾倪群雄的印象深值小弟。
針對此事件,我想提供不一樣的觀點,亦即以小弟身處教育部,即真實官僚體制的旁觀者角度,和試圖猜想「當政者」的立場思量。
若有得罪、錯誤之處,望請海涵、指正為幸。
新聞來源:
http://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316/69/2260i.html
目前台灣人口生育率逐年降低,根據內政部統計處資料,97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只剩1.05,意即每一個育齡婦女只生下1.05個胎兒,如果比照民國87年之數據,下降了0.415。﹝如有分析錯誤敬請指教﹞同時生育年紀25-29歲移至接近高齡的30-34歲﹝34歲以上即為高齡產婦﹞。
小弟未看該數據,故無從評論起;但請標示出定義之集合,俾讀者能精確掌握。並標明引用之母體範圍,普查方式;若為抽樣統計,請標示出信心水準、抽樣方式、誤差區間等之統計資訊。
透過此數據分析,可以發現台灣現在面臨少子/女、高齡化社會,這意味著台灣即將進入勞動人口降低,退休年齡升高等情形,而台灣人扶養之老年人口數亦將增加。
首先,小弟欣賞您” 面臨少子/女”這句話的用意,我猜想是要性別平等吧?但倘若往後能發明新的語彙代表孩子,則子/女之排序相關的負面意涵將更趨圓融。再者,您使用上段之生育率下降,似乎無法直接推論高齡化社會的現象,即便有正相關,並不代表因果關係;也有可能是間接因果關係,可用合成函數論之,在此不多贅述。因此請注意邏輯因果論。
而高齡化社會的問題,在精算上稱「長壽風險」,有興趣的話小弟可提供相關拙著。
從聖經之角度觀察,生育是一種祝福,不僅是生命的延續與傳承,更是富足與強盛的關鍵,如同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:「我必使你成為大國。」由此可知生育對基督教信仰而言,是一個盛衰與否的關鍵。
小弟是無神論者,但是數學之邏輯架構為假設演繹;詳言之,即是給定某些定義、定理,建構出一公理系統,可以說先有”信仰”,從而推出種種結論,故而頗為弔詭。我尊重聖經之角度,但時空背景皆不相同,撫今追昔似乎不甚洽妥。且何謂大國?何謂興衰?請 指點迷津。
政府為推動人民生育,欲從事以往的口號宣導,便以百萬為誘因促使人民提供口號宣導生育,但此種作法有本末倒置之嫌。目前生育率降低之主要問題,經濟部分仍是主要原因,即便現今台灣已進入雙薪家庭,且兩人所得甚至高於以往父方工作之收入,但實際上由於薪資未調整、物價上漲等因素,目前台灣即便雙薪家庭亦難以應付養育孩子之問題。
聲明在先,我並不是為政府之政策護航,竊試圖以旁觀者的角度觀之。
假設口號宣導、宣誓對於”整體”推廣行銷有疑義,則上至總統宣誓就職,下至菁研營開訓皆有此儀式,那麼,我們所做所為不是本末倒置?故依反證法,可證此假設為偽,亦即上揭活動對”整體”推廣無疑義。
再者,因口號有其重要性,可使人民易於了解施政目標;同理言之,企業選取一簡潔有力的話語,能使消費者更易認同該品牌。因此口號實非癥結本質。
目標確定出來,精神喊話、士氣提升後,針對後續的推動事宜才有討論的必要。竊以為多數人的「劣根性」使然,加上選戰考量之類種種因素,方案夭折事屬常態(非統計學之常態分配)。加上媒體炒作,從而人民心中刻板印象為「只會喊口號」的表面假象,且難以抹滅。
而針對生育率低糜之主因,小弟能力所即,無法精確建經濟數量模形,進而解釋之。因此不便畫蛇添足。
故筆者認為事實上問題並非政府推廣不彰,實際問題應是經濟、社會福利、教育等層面影響,如僅以口號進行宣傳,似乎僅是政府秀場的行為,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,口號對於生育僅是隱藏性的推動因素,而非實際提高生育率之必備要素。
根據上段小弟的推論,元禎兄該段並無真正抓到主政者的角度,流於一般民眾的情緒化見解。小弟強調,口號並不是問題,如同上戰場前士兵需要鼓舞、振奮;問題有很大的主因在媒體的生態使然,試想:你是報社主編,號稱擁有第四權的傳播王國,在娛樂主義夾殺、報紙老闆施壓閱報率、政府層峰關切、廣告業主的殷盼,以及「庶民」閱聽大眾…大多早已出賣靈魂,向資本主義獻身。故而大多人只會獲致片段、簡潔、帶有功利主義的媒體資訊。
細節的部份,不說也罷。元貞兄如此有志之士,實不需隨之起舞。
此外,台灣應改善者應為整體體制因應問題,而非透過單一政策可以解決,應從經濟、社會福利、健康政策﹝例如從墮胎率下手﹞、教育﹝教導生育對國家之影響﹞等方面著手,甚至是最空泛的國民情操﹝讓人民認同國家﹞皆為能努力之方向。
同意,下回我們可來研究細節部份。
以上是筆者淺見,或許透過多方協調,始能解決問題,而非僅是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片面處理,否則僅創造出空泛的口語,也僅是浪費納稅人的付出,更遑論實際上對社會的幫助。
只問一問題,為什麼會這樣?
PS.從政策協調上,一定會有其困難性與組織架構僵硬、機關溝通等問題,但淺見認為並非據有問題或困難即代表不可行或無法達成。畢竟最重要的關鍵是解決問題而非不看問題!﹝但同時筆者亦於某程度肯定過去政府所做的一切建設﹞
冀望我們過5年後還有如此「豪情壯志」。
Chris
歸結上述,並撇開「口號」之問題,您其他的想法竊大抵認同。
事實上,小弟初入教育部之時也跟您一樣,抱著滿腔熱血,想要貢獻一小小心力;但是諸多原因繁陳,也算敗陣多場,待往後有機會見面慢慢述及吧。
(以下小弟班門弄斧,還請指點。)
華人社會對於「人和」極為重視,且政府施政須有法可憑,加上封閉的官僚體系,見最近的3%丙等下限可知端倪,使人的「另ㄧ面」曝露無疑。因此該新聞不是頗為「正常」嗎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